校园数字气象站
中国的校园气象科学教育历史悠久。
1924年,中国气象学会在青岛成立。同年,青岛七所小学开始进行简单的气象观测。这是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最早的记录。
20世纪30年代,竺可桢先生积极倡导气象站进校园,并在任教的东南大学率先建立校园气象站。新中国成立后,校园气象站在我国中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。改革开放后,特别是近几年,校园气象站又兴起了。
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全国共有1000多个校园气象站,80%以上的学校坚持开展气象科普活动,有多所学校建站并持续开展观测活动半个世纪。中国约有66万青少年通过校园气象站接触过气象知识。
校园数字气象站配备现场LED显示屏,让常规环境参数一目了然地显示出来。同时可通过手机、电脑进行特殊设置,启动气象监测预警模式。同时,通过气象科普知识,结合农业实践,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。
“数字气象站”采用多物联网传感器搭建,实时采集的数据稳定准确。它结束了以往“望云知天气”等基于主观印象的判别方法,直接升级为现代云天气数据获取。利用物联网的数字技术,将其呈现给现代科技教育,可以让青年学生从新的视角深入学习,从实践中接触到与气象相关的知识。